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麥兜與建制甜頭

某日出席建制團體舉辦的活動,席間又食又拎,其中一份紀念品是印有chocolate rain卡通的LED座枱燈,同行的朋友素知我在網上憤怒的一面,乘機取笑我:「建制甜頭係咪幾正呀!」
攞少少甜頭就要你靈魂,條數點計先?竇蓉的靈魂,建制派當然不希罕,但我望着chocolate rain那個閉着雙眼發夢的公仔,卻想起麥嘜與麥兜這兩隻肥豬。今日流行講本土創作,其實麥嘜當年走紅,能夠觸動讀者心靈,令人會心微笑,更成為知識份子熱捧的對象,正因為創作人觀察細膩,配合甜絲絲的水彩畫風,把香港市民的生活點滴,結合印象派名畫及經典鋼琴協奏曲,以童話的手法展示出來,令人覺得香港日常生活也充滿歐式浪漫情懷。早年的麥嘜,象徵回歸初期,香港文化水平即使開始滑落,但我們對美學,對藝術仍有所嚮往,對童真仍然充滿盼望。 
不知從何時開始,本土就等於講粗口,相比之下,謝立文、麥家碧的本土是溫暖而詩意的,搞笑但不粗鄙,浪漫而不離地。講起最初,麥嘜在《明報周刊》面世,繼而過檔《星期天周刊》旗下的《黃巴士》,只是一個中產家庭的寵物,故事圍繞四口之家和一隻小肥豬生活,由此引發而來的城市奇想,例如其中一個故事,講述爸爸買了一架巴士載家人去旅行,經過巴士站卻忍不住上客落客,雖然疲累但一家卻覺得很amazing。
後來表哥(抑或表弟)麥兜出現,故事重心變了麥兜與麥太的基層故事,整個調子灰暗起來,此後五套電影全部以麥兜為主角,第一套立足本土的《麥兜故事》十分成功,前幾天有線電視重播此片,看見麥兜和麥太去茶記,遇着黃秋生聲演的那個堅持「常餐等於快餐,快餐又等於晚餐」的夥記,道盡本港茶餐廳、大排檔夥記寸寸貢的特色,比史兄的《澳牛的黃昏》早了十多年。搶包山、「香港運動員唔係蠟鴨」、「香港一蛋撻」等都令人捧腹大笑,還有那隻食極唔完的火鷄,令我想起當年阿媽翻煮又翻煮的隔夜餸。 
麥家是基層單親家庭,馬爾代夫騙局旅行是笑中有淚的故事,不過麥太是一個堅強的單親母親,在她的庇蔭下,麥兜對自己的貧窮和弱勢似懂非懂,創作人沒有掩飾現實的殘酷,但因為卡通人物不會長大,現實在麥兜的世界裏,是一個不會來臨的惡夢。
當本土二字還未出現在香港人的話題中,麥嘜系列已悄然成了香港本土漫畫的先驅,成功擁有自己的電影系列,後來者包括chocolate rain、b wing、b duck、聾貓、癲噹等等,根本難望其背。
我不算是豬迷,看了一套割櫈之作《麥兜菠蘿油王子》後,已對這個系列的電影徹底失望。自從麥兜賣甩表弟,搭上建制加入合拍片行列後,往日味道和情懷蕩然無存,藝術創作必需貼近生活,和一個城市同呼吸,和一代人共同成長才會有生命力,從本土而來,因捨棄本土而凋謝,卻也合理不過。
除了合拍片水土不服外,麥嘜為曾蔭權聖誕卡通塗姿抺粉亦令很多fans失望,但最致命的一擊,我認為是地鐵招聘廣告,麥兜、阿輝長大後,全部擔任地鐵學徒,等於把原來在卡通中若隱若現的成長惡夢,加倍呈獻給觀眾,把自己一手建立的世界摧毀。
麥兜與麥太的故事,當中雖然充滿了成人世界的唏噓,但因麥兜只是一個幼稚園生,永遠有希望在前面。麥兜不會是醫生、律師,但或許會是一個出色的麵包師傅,對一個卡通人物來說,養魚耕田也勝過在大話連篇的港鐵工作,加上學徒工作環境晨昏顛倒,對麥兜和麥嘜曾經為我們帶來的溫暖世界,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諷刺。 
最近的一套麥兜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更是徹底把麥嘜從《明報周刊》時期建立的美學輾碎,由仍然相信童真的美好,變了被現實醜惡圍繞,穿梭中港搵食的低下階層。讀者都知道,春田花花幼稚園是屬於基層兒童的,麥兜家貧且比較魯鈍,但由接受曾蔭權政府委託,到《麥兜當當伴我心》全面向肉酸畫風傾斜,本土話題搔不着癢處,卻驚聞大陸曲風,繼而接受地鐵合約,描繪麥兜& friends長大後的工友生活,實在令人感嘆。 
在反國教的時候,麥家碧和謝立文亦拍過一段短片反洗腦,但大部份時候我相信他們並不想政治化,甚至刻意避免走得太前,一心沉醉在藝術和繪本中的美好世界,以往麥兜對時事的態度是少少抽水,不會批判,但現在香港社會很撕裂,建制很醜惡,創作人要貼近生活,令讀者有共鳴,就很難騎牆,而創作本質上就是反建制的,與醜惡建制為善的麥兜,風采自然一去不復返。 
以往謝立文和麥家碧拿來開玩笑的話題,全部變成了香港抗爭議題,《麥兜當當伴我心》有春田花花幼稚園執笠,現實中有德怡幼稚園被逼遷;講屎講尿是幼稚園生的至愛,本來連幼稚園生都知醜的道理,卻變了大陸官媒spin的大事。在這個亂世,麥兜如果能夠以敏銳的觀察,溫柔的筆觸,幽默的態度描繪出香港的荒謬,整個系列將能成為殿堂級經典,可惜自從麥兜嘗到建制短暫好處,例如搭通合拍片的資金和發行門路,麥嘜和麥兜就和一切本來跟香港人共同成長的人物一樣,離我們愈來愈遠了,沒有本地土壤滋潤的創作,養分凋零,也慢慢地耗盡了原來支持者的熱情。也許麥兜和麥太是基層家庭,自然難抵擋建制甜頭,至於創作人則純粹是警覺意識不高,不知道香港建制之可恥,稍為靠攏他們都會讓創作中毒走樣。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