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曾志偉的「滷蛋電視台」

報章C1大字標題,曾志偉將會率領一眾九十年代女星,拍攝一套名為Aerobic Girls的電視劇。看到這段娛樂新聞,竇蓉不覺得是娛樂,反而覺得被愚弄,大叫「有冇搞錯呀!」CCTVB淪落已久,多一套爛劇又何必上心?非也,陳志雲年代的淪落,和今日曾志偉年代的淪落,終究有一點差別。細心想想,曾志偉和陳百祥其實半取代了以前陳志雲總經理的位置,控制着綜藝節目的命脈,但二人把屬於全香港人的免費電視頻道,用來明益兄弟、打救朋友、把電視時段用作酬庸分贓,公器私用的情況比陳志雲年代更嚴重。

老細們自資捧子女和女朋友們拍戲、唱歌都不是問題,反正蝕得起錢,出唱片、拍電影又不用領牌,觀眾隨時可以不理。但TVB是壟斷行業,大氣電波是公有財產,香港實際上只得一個免費電視台,現在卻被曾志偉、陳百祥等人霸佔,建立了一套擦鞋產業鏈,電視台的搵食生態就是一眾奀星、遇人不淑的中女、過氣小生、老友的星二代,圍着曾志偉擦鞋,曾志偉擦陳國強鞋,陳國強擦李嘉誠鞋,最終大家齊齊擦共產黨鞋!就是因為這條擦鞋產業鏈,我們要忍受做足十八年的「超級無敵獎門人」!曾志偉六十大壽無線要轉播!紀念肥姐好讓欣宜實現紅館夢!阿叻則與大胸奀星周遊列國,滿足自己多過滿足觀眾!

言歸正傳,曾志偉的「滷蛋電視台」是怎樣煉成的?看看那一堆所謂Aerobic “Girls”,都是遇人不淑,眼前無路想回頭的中女,觀眾何嘗懷念過張慧儀、葉蘊儀、李麗珍、陳慧珊、李若彤?正是你想做,我唔想睇,但有了曾志偉,毒舌一點咁講,隔夜「滷蛋」都可以變上菜!不是歧視中年婦女,但娛樂圈本應是青春色相大晒的行業,復出也要恰如其分,當年薛家燕失婚,靠復出「真情」飾演好姨一角翻生,時維一九九五年,薛女士四十五歲,同期她還拍攝了靜心口服液的廣告,深入民心至今。反觀曾志偉大鑼大鼓起用的「滷蛋」,分分鐘老過一班九十後的娘親,試問那個年青觀眾想看媽咪級的阿嬸談情爭仔?還不要計部份「滷蛋」的醜聞曾經如何令人搖頭。我也想看張孝全、彭于晏等年輕型男,為何屈我看吳啟華?開一套戲,創造一大堆就業職位給一班應該早被淘汰的老友,然後逼觀眾忍受,究竟我們要忍到幾時?

維穩派經常說娛樂不要政治化,最是口不對心,以前讀書,總有一些讀到昏天地暗的同學,扮無搵書,叫你也放鬆一點,你信佢就真是傻仔。CCTVB一直是政治維穩需要下的最大得益者,如果今日CCTVB搞上市,競爭優勢只需寫一條:「出於政治考慮,而不會引入新競爭者的絕對壟斷優勢」。CCTVB的盈利來源, 不是來自節目,而是來自免費電視牌,如果拍了些觀眾喜歡,但得罪北京的節目, 搞到失去壟斷地位,盈利肯定大受影響;相反,只要北京歡喜,繼續利用一台獨大來達到維穩目的,則節目不過用來充塞時間,拍垃圾都無所謂。看通了這點, 就會明白為何CCTVB當觀眾是死的。講到尾,只要香港繼續由傀儡政府掌權,電視台、傳媒都被視作維穩工具,大氣電波則淪為一小撮人的私有財產,成了維穩俱樂部!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城鎮化與本土化

六月已過了一半,本來中環人都希望在暑假前把堆積的IPO清倉,但近年新股上市的window愈來愈窄,五月剛剛有一扇集資的窗戶打開,但窗外想擠進聯交所的新股實在太多,加上股市危機四伏,於是才剛打開的集資窗口,又再度關上。

一眾投行望天打卦,期望習李會推出一些新政,屆時市場又有炒作藉口,其中城鎮化發展,過去一直是靈丹妙藥,故此大家都希望中央承諾,繼續大灑金錢全力推動城鎮化,屆時起碼有一堆概念股受惠。

竇蓉一直很困惑,中國的農田郊野、歷史遺跡,這十多年來紛紛因發展而「壯烈犧牲」,環境被破壞到慘不忍睹的地步,大量耕地被石屎活埋,發展成千篇一律的住宅、商場、寫字樓、酒店(內地稱之為「城市綜合體」),農民被逼遷的新聞無日無之;相反,日本、德國、意大利、英國等諸國,除了歷史古蹟受到高度重視外,城郊風光、田野景色也令人十分嚮往,但倒轉頭來,共產黨仍說中國城鎮化的比率遠遠不及西方先進國家,未來經濟增長還要靠城鎮化開飯。為何別國城鎮化之後仍然可以坐享湖光山色,中國城鎮化卻落得滿目瘡痍?

城鎮化即urbanization,一種方法是把農村人口移往城市,為工業生產製造更多勞動力,另一種方法就是把原來的鄉郊農村改為城鎮,共產黨過去十年,明顯是走第二條路,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神勇無比地推出四萬億救市方案,便是推高了地方債,製造一堆大白象工程,利用基建開支維持GDP增長。在德國、美國等西方先進國家,城鎮化的比例大約是80%左右,中國則是50%,但中國有十三億人,德國全國只有八千萬人口,單單廣東省的人口已比德國多。在城鎮化比率這個數字上,中共又再一次發揮搬龍門的本色,西方例子有利他們統治的時候,就搬出一堆數字,說西方也是這樣那樣的,明明人口數目和組成基礎都和人家南轅北轍,但又隻字不提「中國模式」。

無論是股市中人,抑或地方政府,都等着基建工程打救,但再把邊沿化的地方,弄一堆基建,圈地起樓,製造新的城鎮,根本是死胡同。不少內房地產商大舉進軍三線城市,最終發現三線城市的房產根本賣不動,再來一輪基建盛宴,官員可以過河濕腳,當然最開心,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但負責批出工程的官員卻飽食遠飆,股市跟風炒一輪水泥、地產、鐵路等股份,但這些項目經濟效益極低,盛宴過後的債務由誰來埋單,始終是大問題。

中國不少評論指出,改革戶籍制度,讓已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口享有同等的教育、醫療、保障房等福利,才是王道的城市化進程。道理是這樣說,但中國是一個詭異的國度,開放戶籍制度,後果是每個沿海大城市都會出現香港一樣的本土化爭議,以中國如此躁動的民情,假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青島、廈門,齊齊出現本土化運動,共產黨真是危過危地馬拉。

換個角度想想,香港的本土化運動,也是因為香港人的戶籍,由於雙非嬰、一日150個單程證名額、內地生湧港、優才計劃等多管齊下,大量開放予國內人而引發出來的。本土化的核心的問題就是爭奪資源,包括學額、公屋、醫療等等。在香港這個幾乎是逆來順受的地方,開放戶籍都搞到民怨沸騰,同樣情況換了在中國這個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社會發生,當原居民的利益被新增農村人口所分薄時,出現的民怨、對恃、以及由此而來的騷動,絕對不是共產黨所願意受的。

一個貪污腐敗,靠經濟利益麻醉人民,靠武力威嚇鎮攝反對聲音的政權,根本不可能做到利益再分配的有效城鎮化。若然從這個方向想,我倒想中共改革戶籍,看看上海市,北京市,多了一批農村人口名正言順享有城市戶籍的福利,中國人有沒有香港人這麼順攤!

至於一眾希望借政策市東風,打開IPO窗口的香港人,還是死了條心,部署放暑假吧,中國的基建盛宴,早晚要散水,利益分配的改革戶籍制度,只是學者一廂情願,中國經濟目前就是卡在這個不上不下的關口,難為689還天天把內交掛在嘴邊,只恐怕內交不成,卻出現「內耗」、「內鬥」、「內訌」、「內疚」、「內戰」、「內亂」、「內奸」、「內鬼」、「內應」,終於搞到香港「內憂外患」,「內傷」不治。

註一:
去年,內地總人口13.54 億,其中城鎮戶籍人口4.78 億,農村戶籍人口8.76 億;按居住地劃分,城鎮常住人口7.12 億,占52.6%(即城鎮化率)。而在這7.12 億人中,農民工人數逾2.5 億。

註二:
附上摘自《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寫得不錯,道理也說得動聽,但共產黨執行之政策,無一不因缺乏監察而走樣,悲哀。

推進城鎮化,一些地方往往想的是「擴大城市,縮小農村」,似乎只要把田園牧歌的寧靜鄉村變成鋼筋水泥森林,城鎮化就大功告成。這種攤大餅式的城鎮化,無疑與新型城鎮化的要義相去甚遠,把城鎮化理解成簡單的「空間化」了。

看上去,通過建設大片開發區、住宅區以及大學城等,土地被徵用,農民進社區,似乎實現了與城市的無縫對接。實際上,社保、就業、醫療等與城市的差距依然明顯,農民雖然上樓了,但是與城市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集中居住、化村為鎮,只是城鎮化的外在形式。人的城鎮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才是城鎮化的核心內涵。城鎮化首先要做的,不是急著讓農民搬離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更不是推行有速度無品質、有規模無內涵的城鎮化盲目擴張,而是應該將城市文明延伸至郊區等周邊地區,讓農民充分享有就業、保障、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等城市文明成果。唯此,才可能避免產生市民變遊民、新城變空城的發展隱患,避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伴生災害」。

對盲目擴張空間的危害,一些地方領導並非不清楚。之所以難以遏制擴張腳步,原因恐怕還在於「土地財政」衝動利令智昏,導致執行中央政策走形變樣。一些地方借城鎮化之名行土地開發之實,或是拆並村莊,搞「造城運動」;或是大拆大建,搞「房地產化」,地方財政財源滾滾,農民卻面臨著「被上樓」的尷尬。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身體上樓了,但是身份還沒有上樓,農民就可能成為無根的柳絮。
與疾風驟雨、大躍進式的城鎮化相比,「不開發區」的思路看上去確實有點不過癮,但恰恰體現了一種審慎科學的態度:不是急於求成,不是大躍進思維,而是對新型城鎮化的本質、人的城鎮化要義力求準確把握,或許還有看不真切、需要思考探索的地方,那麼,寧可「不開發」,也要力避「亂開發」。不單純追求空間的城鎮化,更著眼於人的現代化。



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直資與尊貴理財

《蘋果日報》數天前有一段講中環中女搵老公的花邊新聞,接受訪問的媒人表示,有女顧客的擇偶條件是「唔使太靚仔,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又談及年薪五十萬的女人最實際,年薪八十萬或以上的女人,多數會開出不切實際條件,是最難搞的一種。「差唔多古天樂咁就夠」可能是受訪者為搶眼而設計的sound bite,但他提到中女的薪酬分隔線卻頗值得細味。試想想,香港在多個層面都不再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則,但為何很多中產對種種不公義仍然視若無睹?這種冷漠正是源自一種虛幻的優越感,以為傾斜特權份子的政策,自己也是受惠者之一,以為搵八十萬和搵五十萬,是兩個不同的階層。
直資明放着是偏袒有錢人的一種世襲制度,近日聖士提反直資引發的爭議,喜見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的戴德正校長仗義執言,但跟反國教風波一樣,環顧四周,竇蓉身邊贊同戴校長之言的,反而是沒有兒女的人。
我的朋友和工作夥伴之中,不少乃有家底之輩,這群人擁護直資,當然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他們的確是世襲制度的受惠者,看看楊哲安此等水平,也曾官拜教育局政治助理,自然明白他為何支持直資。至於一般打工仔,公平的社會環境對他們的子女才更有利,但不少卻自我陶醉於五十萬和八十萬的區別,妄想在這一百幾十萬中,還可分隔出高、中、低級等多種層次,私人樓、私家車、私家醫院、直資名校,就成了高級中產的身份象徵。
恒生銀行中環總行,把存戶分成三層,底層是普通存戶,一樓是五十萬至一百萬的卓越理財,二樓是一百萬或以上的尊貴理財,每日午飯時間,尊貴理財那一層才最多人,在香港,有一百萬存款的人多過蝨乸,在尊貴理財那一層的人,根本一點也不尊貴。
這種把本來普普通通的東西,弄個尊貴的名字,製造不切實際的虛榮感,正是香的社會風氣,當教育淪為一種商品,講供求的時候,本應相對平等的就學機會,無端端變了分成幾級的「卓越理財」和「尊貴理財」,但其實「尊貴理財」之上還有private banking,當你以為在尊貴理財出入就是踏上成功階梯,極富階層根本一直在另一幢大廈出入。
親戚朋友的子女們,大部份都可以入讀理想的中小學,不過就算沿用派位的方式,在他們父母的關係網絡和努力催谷下,孩子即使入不到聖保羅男女,也總會找到門路入聖士提反或其他名校,總之怎樣也不會去了band 2學校,分別是在舊制下,有幸入到聖保羅男女,他們只需支付津貼中學的學費;相反,當直資學校愈來愈多之時,他們付出高昂的學費,扭盡六壬,子女讀的也未必是頂級學校,只不過因為凡是好一點的學校也變了直資,才令到讀書的負擔愈來愈大,原理和深水也有豪宅一樣。有些家長吃力地支撐着直資高昂的學費,以及每年英美遊學團的開支,偏偏覺得自己也是傾斜政策的受惠者。
現實中,朋友論及子女的教育,我多數會選擇沉默,「針唔拮到肉唔知痛」,直資與否終究和我沒有切身關係我只希望這種由人人平等變成人人分級的風氣 不要蔓延到醫療體系。社會上有錢、有權的人實在太多太多,中產一族雖然是比下有餘,我對目前擁有的物質也感到滿足,但如果以1-100來推算我們這群人在財富階梯中究竟排到1520?我只知如果平等的社會體制被破壞,除非你是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否則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逼,我對香港未來的期望已很卑微只希望當我變了竇蓉婆婆的時候去醫院看病,不用倒退到要講關係塞紅包!
曾經問過一個來港定居的大陸朋友,香港有甚麼好,她說,「在大陸,做工、讀書、 看病,每一件事都要識人,求人,香港就不用這樣。」對了,就是這麼簡單!但現在讀書、搵工,甚至搵intern,何嘗不是要識人,求人?是誰把香港變成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地方,猶在以為自己也是既得利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