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逆權大狀


最近看了兩套以政治為主題的電影,一套是講新界丁權的《竊聽風雲3》,另一套則是講南韓抗爭的《逆權大狀》。以戲論戲,《逆權大狀》劇本完整,人物情格立體鮮明,演員演技出眾,我俾四粒星,其優勝之處,正是《竊聽風雲3》最弱的一環,角色塑造是也。

麥兆輝、莊文強太沉迷金句,有些場景似乎是為一條hityoutubetrailer服務,而不是為了配合劇情推進,因此才有林家棟等人輪住唱「青山原是我身邊伴」的突兀場面。製作團隊抓得住時事話題,剛好趕上新界東北爭議的時機上映,卻少了時間心機去推敲劇本,致令整套電影徒具軀殼,角色性格空洞,劉青雲、林嘉華、方中信的造型無疑很搶,可惜流於面譜化,古天樂為葉璇賣命的情節又顯得虛弱無力。有朋友點出,香港電影經常有勾二嫂的情節,正因為編劇想要很多衝突位,根據「男人唔係為錢,就係為女人」的大橋,勾二嫂不用着墨太多心理描寫,卻可以搞多一個二男反目的場面,即食快捷。

《逆權大狀》兩小時電影中,只着墨男主角宋宇碩一人的成長和轉變,而宋宇碩的角巴則是以南韓前總統盧武鉉的前半生作為藍本。(劇情簡介請看link,有人寫過就不重覆了。)由一個清貧出身的貪財律師,搖身一變為人權大狀,劇情可以很催淚,但搞不好的話就會很突兀,電影好看之處在於有充足的情節舖排,去描述男主角心態的轉變。首先,編劇用了不少篇幅描寫男主角和豬肉鍋老闆娘的情誼,發跡後仍日日逼拍檔去吃豬肉鍋,這個設計就挺搞笑;當有大生意送上門時,他曾經希望可以錢財和情義兼顧,例如撇下跪在地上的老闆娘,去見建設公司的大老闆時,男主角內心的掙扎,舖排得合理而感人;當他回家看見孩子,面對太太的怯懦,請求他不要再管國家安全法的官司,他想清想楚後,反而表示「為了不想孩子活在荒謬的地方,他要繼續打這場官司。」這些對白,真是好像句句都寫給香港人聽。

兩年前竇蓉寫過一篇《南韓模式》,當時是寫以南韓「光州事件」為藍本的《華麗的休假》:1980年的香港應該正是歌舞昇平,市民放工後忙着回家看TVB電視劇的年代,周潤發經典劇集《上海灘》正是1980年的作品,腥風血雨、子彈橫飛的場面只會在電視、電影中發生。八十年代,香港的生活環境的確比很多亞洲國家優越,政局又穩定,但香港人經常被香港是福地這類廢話麻痺,以為幸福是必然的,不知道在歷史洪流中,興衰總會輪替,沒有民主制度保障,自由法治真是危危乎。」

兩年後,韓國潮流更盛,香港政治更黑暗,今日《逆權大狀》上映,正好提示我們自由不是必然,抗爭也不是即食麵,一食就飽。朋友蜜蜂太的兒子剛升高中, 今年第一次遊行,行完之後跟我說:「希望之後香港會好D啦!」come on James,嗰條軒尼詩道,呢幾年竇蓉行了十幾次,眼見香港愈來愈差,政治抗爭的成本愈來愈高,黎明前的黑暗有排捱。和《逆權大狀》的宋宇碩一樣,我們都希望一路賺錢,維持原有生活,一路不傷荷包地抗爭,但極權政府不是這麼容易倒台的,而大家不用幻想了,香港已變成了一個有強權,無道理的地方,講公義咁偉大?我們現在只想搵番條底線咋。講到最後,如果要捍衛自由,我們必需作出一定程度的犠牲。

或者新一代眼中的韓國就是歌舞昇平,但我這七十後,中學的時候回家吃午飯, 印象最深的午間新聞,除了86年切爾諾貝爾核爆,李寧84年奧運會威震四方, 就是每日午間新聞必備的南韓大學生投擲汽油彈。莫說當時年紀小,不知他們抗爭所為何時,一向政治盲的我,前幾年才略知全斗煥的惡行,至於李明博把漢城易名為首爾,向全世界傳遞一個五光十色、俊男美女的城市名信片,則是「光州事件」、「釜林事件」廿多年後的事了。

南韓和台灣在廿多年前,抓住世界局勢急劇變化的契機,實現民主化,到今日收成正果,相反,香港嘆了三、四十年,現在才學人搞公民抗爭,好比一個中年大媽,同學當年畢業捱了廿年,現在供滿層樓,上了位打風流工,大媽才發現自己嫁了個虐待狂,嫁妝被惡棍謀住,又日日被其侮辱,想死死地氣搵工做,卻又怕辛苦,眼見同學現在好似幾好景,卻忘了自己當年印印腳追電視劇時,同學叫你不要信晒老公的所謂承諾,一定要自食其力,你卻當耳邊風。不過咁,人的壽命有限,城市卻是一代傳一代,現在才為香港的民主奮鬥,雖則錯過了九七前, 有英國佬睇場的最好時機,但也只能說句為時未晚,努力吧, 香港人!

片面霏語 - 陳煥霏 《逆權大狀》推翻以卵擊石的價值http://www.am730.com.hk/column-2145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