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種票的土壤

「種票」是近年新增詞彙中少數傳神之作,跟種花、種菜一樣,種票需要合適的土壤,當輿論批評中聯辦涉嫌幕後指揮種票,特區政府隻眼開隻眼閉之際,香港人有否反思,本地的政治土壤,何解如此適合種票,以致區議會選舉的票種到遍地開花?
當社會已將種票放在一旁,轉而狂轟「雙非嬰」、「自由行」、「自駕遊」等議題,再談種票是否out out 地?但竇蓉覺得,每個問題都不是獨立存在的,今日的社會局面,就算九成是特區政府管治失敗,香港人多多少少要為過去十多年在歷史面前的選擇而負上責任,其中一個責任就是以搵食為名,一點一滴地放棄自己的權利,所謂香港核心價值只是空洞化的口號,輕歷史、重經濟,使我們只看到此時、此刻、此代的利益,對以前所作的抉擇卻時常集體失憶。
種票牽涉全香港各區,有投票權的都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橫跨不同界別,除了政協常委牽頭之外,都要得到各界選民配合,被拘捕的疑犯有報稱電影放映員經理自僱人士廚師接待員電器技工等職業,涉及人士不少是三十歲以下,無得一味賴大陸人入侵、或向公公、婆婆呃選票。事實是,不少高喊「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的人,是否願意付上短線的經濟利益,換上長線掌握更多管治權的希望?抑或只是每次利益受損時,就大喊捍心核心價值?
核心價值究竟包括甚麼,社會上有沒有一個明確的definition,法治、言論自由肯定是其中之一,那麼對民主的追求、選舉的自由又算不算香港核心價值?假設一個夥計受老細欺壓,需要配合更改地址和投票,估計不少人都會以搵食為藉口,覺得區區一張選票,投的又只是區議員,無謂同老細鬥氣。這種「搵食啫」的態度,其實一直蓋過所謂對自由民主的追求。
凡事皆有因果,今日吵得鬧哄哄的自由行,想當年是我們這班「搵食至上」香港人的救命丹。建華之亂七年半,轉捩點正是2003年下半年沙士疫潮退卻,大陸開放自由行以刺激消費,所謂好運醫生醫病尾,自此香港經濟便由谷底反彈。有些論者認為,這些政策只是肥了地產商,一般市民的生活在高通賬下反而是倒退了。但實情是,經濟差時,基層市民重慘,自由行帶動的餐飲、零售、運輸、旅遊,大量吸納了基層勞動力,香港的失業率這幾年都處於低水平,自由行應記一功。通賬難頂,但通縮更可怕,98金融風暴爆破後,持續幾年香港的情況都可以用「賤物鬥窮人」、「愈窮愈見貴」來形容。不是說現在自由行泛濫,租金狂升的社會冇問題,但自由行政策推出以來,香港人由上至上普遍是全面配合,還記得2007年股市高峰,多少人發夢都望「北水南調」,喜歡與否,香港在回歸後對大陸的依賴程度愈來愈高,這個局面,即使我們沒有選票,但從各方面的商業配合、意識形態,香港人都是沉默地認可,間接地作出了選擇。
當日為自由行歡天喜地,固之然是為了搵食,今日為此大發雷霆,原因也是一樣,不過是一個銀仔有兩面,當日是唯恐有嘢冇人買,今日是埋怨他們將嘢買貴晒!
竇蓉不敢自命清高,如果大陸人今日全面撤資,沒有大陸IPO、廣東道、時代廣場的自由行統統消失,大陸人劈價賣樓,我不敢想像香港會變成點樣。要尋找一條修正的發展道路,香港人一定要有所付出,不可以需要承擔時就以搵食唔得閒為擋箭牌,現在個個人都高舉的核心價值,對自由民主的追求,一定要負出代價的,歷史上沒有一個政權是無風無浪,突然良心發現,讓市民得享民主自由,而過程中又對經濟毫無損害的,香港今天能夠凝聚共識,直正define何謂核心價值,上下一心去爭取嗎?還是一次又一次因搵食之名,而讓種票的土壤愈來愈肥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