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台灣,小市民的風

剛剛從台北旅遊歸來,過了輕鬆的數天,很多香港人都到過台北一次以上,反覆再去主要因為旅費平,航程短,近近地到彼邦吃喝玩樂,方便又便宜。韓寒遊台後撰文《太平洋的風》,對台灣熱情純樸的民風嘖嘖稱奇,對香港人來說,台北的吸引力,我想更多的是久違了的小市民風味。
竇蓉心目中的市民,除了字面解釋居住在城市的人民外,還包含了奉公守法、認同及遵守講禮貌、重公德的現代生活方式,所以香港人是香港市民,從來不是香港民眾;相反,在大陸,民眾的出場次數一定高過市民。講公德,台北市民的確頂瓜瓜,竇蓉旅行時多搭捷運,捷運上的博愛座,很多時候沒有人坐,留空待真正老弱人士使用,有空位騰出來,乘客不會眼尾一瞄到馬上霸位,反而會提示旁邊的阿婆阿伯,請長者先坐。人民、市民都是現化社會的一員,包含擁有政治權利的意思,這點不用多講,台灣人贏香港人幾條街。
從市容來說,台北是舊而暖,簡樸但充滿回憶;香港是新而冷,奢華但集體失憶,不必論高低,反正兩種選擇南轅北轍。旅遊台北,吃是主要節目,尋味對象普遍是平嘢,如牛肉麵、小籠包、豆漿油條等。這些平價小店充滿著久違的小市民味道,店主守着一間老店數十年,牛肉麵、鵝肉麵、柯仔煎百花齊放,這些老店的裝潢例必簡樸,旅客專門尋訪,店主有時也好奇自己的名氣何來,繼而喜孜孜地跟你聊起來,舒國治先生所著的《台北小吃札記》,更將台北小吃提升到文化程度。反觀香港,這份小店情懷在自由行衍生的經濟活動下快速消失,再者,同一班香港人,在本土則轉而追捧最潮食肆,綽頭新店例必人頭湧湧, 但店舖熱潮退卻的速度卻甚快,難為香港食肆裝修既豪且貴,小店豈能適應。當每個商場都是大集團的Starbucks、大家樂、元氣壽司之際, 我們只剩下服務員,小店老闆和老闆娘這種暖意宣告絕種,小市民衣食住行全部歸順大集團,難怪心理不平衡,仇富情緒高漲。
當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台北經濟增長慢,土地商舖不會成為各家爭奪的肥肉,老店得以保存,但城市的外來投資較少,出口放緩,香港和新加坡經濟增長的靈藥:大陸金主,在台灣是一個政治敏感話題,所以台北的名店都是冷冷清清的,跟香港門庭若市的狀態無得比。香港消費雖然離不開商場,但老老實實,在商場逛街的確舒服,尤其一家大細,在商場可以隨時找到適合的地方安頓老少,睇戲、食飯、購物一站式,在台北,就缺少了這種商場綜合體,單單要買齊旅遊書所列的手信,已是一個頻頻撲撲的過程。
台北市容舊,但街道整潔寬敞,綠樹成蔭,各區的面貌不會差太遠,相比香港,尖沙咀和佐敦、官涌,已是兩個世界,體現何謂貧富懸殊。台北也是一個充滿文化和回憶的城市,近年當地推廣的新景點,不少都主打懷舊,竇蓉此行參觀的四四南村、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萬華的剝皮寮,便是舊建築物改建的旅遊景點。四四南村在101大樓後面,原址是台灣老兵聚居的眷村,在全台北最奢華的信義區得以保留下來,成為鬧市中一道特別的風景,同時記錄了台灣老兵早年的眷村生活。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原址為酒廠,剝皮寮則是有一百五十年歷史,歷經清朝、日治時代的古蹟。這些古蹟入面的商店都是一些本地藝文創作、本土食材製成的食品之類。
而在香港,城市核心區可以用「窮得只剩下名店」來形容,竇蓉常常想,極具歷史價值的地方如調景嶺,在拆建時應該保留一部份,讓市民旅客回憶一下這個地方獨特的面貌。但現實是調景嶺今天只是地鐵其中一個站,將軍澳近日迎來一個新的商場Popcorn,聽說該區居民甚為興奮。到最後,富有生命力和歷史意義的舊建築,都被一幢一幢冷冰冰的商廈取代,整個城市集體失憶,齊齊投入消費模式。
其實小市民活在何處,生活都一樣艱難,但台北人起碼有些閒情逸趣,藝文氣息公認較濃,香港的生活模式則千篇一律,公共空間不斷減少。梁振英一直提出要釋放郊野公園土地, 改建住宅,竇蓉每次聽到這個主意都想作嘔。狼英思維完全是共產黨模式,最好我們都變成Matrix裏面的人類,用水泥石屎困住肉身,每日在石屎森林中往返已心滿意足!香港城市熣燦輝煌,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但我們卻羨慕台灣人擁有做小市民的樂趣,公共空間、歷史文物、自然山水幾方面都平衡得不錯,田野鄉郊,為他們提供了喘息的空間,同時孕育着完整的農業發展。說到底,對自然水土的嚮往存在於人類的DNA,政府需要尊重本土歷史的根源,增加公共空間,維持自由的環境,我們才可重拾小市民的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