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老襯消費主義

客戶邀約午膳,選了在ICC的龍璽,單聽其名已知不妙,好地地一間酒樓,又龍又璽,似乎是走貴夾唔飽路線,果然午市點心超貴兼縮水,七十蚊一碟腸粉,正常食肆一般有三條,這間龍璽一碟只有一條,其他點心也走䄂珍路線,例如杏仁茶就只有一個拜神碗仔的份量,擺明是挾101樓全港最高酒樓的格局來欺客。類似的消費主義在香港遍地開花,竇蓉曾經在四季酒店吃過一個二百多元的早餐,又是用最平民化的腸粉、白粥奉客,其實腸粉這種粗嘢,粥麵小店即做即上最好吃,大酒店由廚房整好,整色整水再由侍應奉客,腸粉早冷了一截,結果得個貴字。
香港這幾年,貨真價實、價廉物美的店舖都要讓路給華而不實的消費主義,這個趨勢也不能全怪自由行,沒有本地消費者的支持,單靠遊客,老消費模式不可能在香港落地生根。竇蓉發現中環歌賦街近年也默默變天,隨着agnes b. caféMs Bs Cakery進駐,這條本來寧靜而街坊的街道也滲進了一陣老味道,真替牛記這類價廉物美的小店擔心,因為牛記權哥是那種連帶子釀豆腐也不賣,寧願賣鯪魚肉釀豆腐,貪其又平又美味的老實商人,相比起四十多元一杯咖啡的agnes b. café,牛記這類街坊小店不知可否在歌賦街撐下去
經濟學上的需求定律是指,假設其他因素不變,當一件物品的相對價格下跌時,其需求量會上升,反之亦然。但放在香港這個消費社會,情況好像相反,廣東道的Channel周六、周日大排長龍,一個Channel2.55的售價兩、三年間由兩萬多提升至三萬多,但愈貴愈好賣,Coach這類中價品牌也不甘後人,開始試推上萬元的手袋系列,希望攻入這個愈貴愈多人買的怪圈。
事實上,香港的包包經濟真是好值得經濟學家研究一下,開鑼,又是中女搜購上班衣飾的時間,行走江湖,數個包包是不可缺少的道具,一班人開會,尤其新相識,座中各人必定會掃下對家的手袋,入職的妹妹CoachFurla,謂之恰如其分,中層攞個Mui MuiLV,阿姐級就攞ChannelBV,阿太級就只有一個終極選擇:Hermes!好了,Hermes的價錢相當於一架日本車,一般上班族都不敢高攀,不過次一級的Channel入場費起碼二萬元以上,但Channel的普及程度在中環、金鐘一帶,跟30蚊一杯的Starbucks多,已不能提供一個薪酬趨勢,或為中女帶來虛榮感,只是人有我有的護身符
社會浮誇到如此地步,只要夠貴就有上門的消費主義,令人愈來愈窒息。每周出版的各大雜誌,每一本都是消費指南,《飲食男女》為了應付每周的稿件要求,硬要把飲食吹捧到藝術一樣,努力為各種貴到無譜的食材、食店、食具歌功頌德,除了消費外,香港人好像沒有其他方法去證明自己的成功和優越感,於是愈貴愈要買,到頭來小店關門,卻又假惺惺的惋惜一番,豈不怪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