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說無力

雨傘運動失敗告終後,港共政權愈見囂張野蠻,踩住香港人心口,還反過頭來指責市民高呼救命!鉛水毒害市民,點睇都是政府失責,林鄭居然反指議員搞事,「官到無恥膽自大」的確是現屆政府最佳寫照。市民無力感指數急升,曾經積極參與雨傘運動的大學生,最感前途茫茫。告別慷慨激情的學生運動,走進上班、逼地鐵、食飯、交租的成人世界,要在傳統價值觀中做個上進的有為青年,是否就要喝口孟婆茶,融入這個有奶便是娘的社會?保持初心,繼續抗爭,就注定做一世廢青?

雨傘青年的未來是令人擔心的,付出最多,卻感覺被社會所背叛。以往畢業後有志繼續參與政治運動的年青人,可以選擇加入不同的政治組織、做議員助理、社工、記者、志願團體,但這兩、三年,大家都不相信「大台」,不相信組織,傳統政治或社區組織統統被歸納為左膠。無疑左膠之所以成「膠」,就是因為那種只顧籌款、出糧、曝光,階段性勝利的永續社運模式,久而久之真的變了打份工。至於記者行業,赤化加夕陽,雙鬼拍門,更非有前途的行業。

雨傘運動後,舊的社運模式被徹底打破,新的卻建立不起來,港共政權自然橫行無忌,成年人重返「正常生活」,連網上發牢騷都少了,剛畢業的年青人失去了大學生這個金鐘罩,好像BB脫離母體,頭半年還有免疫抗體,過後就要靠自己去適應這個世界。

我不理解現在年青人的心態,只是擔心他們會不斷被怨懟蠶食生活。熱血與否,凡人總會比較,畢業之後,一定有同學入大公司,facebook上一時見到某某到倫敦受訓,上載炸魚薯條的照片;下一刻又有人post 與名人合照,出入場所衣香鬢影,雖然facebook的世界總是too good to be true,但仍會教人感懷身世。畢業兩年後,時間用在那裏最明顯,被視為「隨波逐流」的世界仔一定撈得最掂,這乃千古不易的事情,而社會約定俗成的想法,也覺得畢業生頭兩年應該找到合適的職業方展博話齋,「做人最緊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時間不等人,年青人不是每個都要循規蹈矩地做「才俊」,但找一樣自己想貫注青春及精力的東西,是建立人生和事業的第一步。真心相信一個信念,知行合一,就算是龐一鳴,也從被嘲笑,到愈來愈多人欣賞。

無論做點心師傅、木匠、攝影師、抑或大律師,入行一個好的師傅都好重要,除了超級仆街的人渣,(包括行政局裏面所有人),正常工作環境中,很少人談論政治, 政治意見偏保守的人,可能是一個幫到你的好師傅。相反,很多時候滿口仁義道德的政壇中人,其實是人渣,(香港政壇唔多人渣,香港唔會搞成咁。)你覺得唔多啱傾的人,在生死存亡的時候,可能最有義氣。這點也是入世未深,慣了在網上討論,互block互駡,搶奪話語權的年青人,未必會懂的一件事。

網上世界其實是零,In倪匡we trust,唔上網,網上世界就不存在。年青評論員喜歡開page,覺得這樣便是增加影響力,我自己倒覺得竇蓉開page是沒有意思的,沒有真實的政人脈和社會地位,累積的那些like & share不過是泡沫。在互聯網時代,前輩如李怡、陶傑也有自己專頁,林行止、練乙錚的文章也是借助網上轉載,才能接觸更多讀者,一時間,很多遙不可及的名家,變得異常接近,如果計like & share,年輕評論員的文章,甚至不一定少過前輩們。

但前輩的文章份量不同,不止因為名氣,也不止因為內容更精采,更重要的是, 在寫作生涯裏,他們都面對過很多威逼利誘,威脅抽稿,恐嚇截斷經濟來源有之, 權貴友好致電詐形有之,痛駡、絕交也肯定不時發生;利誘、統戰、招安,各式各樣的誘惑,相信亦面對不少,到了最後,他們選擇站在正義的一面,背後都經過選擇和掙扎。我等一屆悉尼老鼠,寫完文章,中聯辦又不會打電話給我,既無被攏絡的價值,又何來「被討厭的勇氣」呢?

傘後青年路難行,但愈上網愈無力,如果想以寫作、搞網上傳媒而自立,恐怕會離真實生活愈來愈遠,言論愈激,但怨懟愈盛。黃之鋒申請司法覆核廿一歲參選限制,也是感到不能參與實際政治,網上言論、出國訪問,亦只會流於愈來愈泡沫。


初出來工作時很不習慣,跟一個前輩說笑,如果一天醒來,已到七十歲,有兒有孫,有樓收租,這樣就不用捱了。前輩笑言,遇到神仙,三個願望通常會被cut剩一個,剩番一個,可能是一覺醒來變了七十歲,但甚麼都沒有!

真實的生活唯有一天一天過,才會有累積,落手落腳去改變,才能對抗無力感,共勉之。

3 則留言:

  1. 中環仲有好多人好安於受中國國策支配......
    有時真係有D冇眼睇嘅感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中環被大陸佬支配晒就真。D家長重成日以為仔女入名校, 就可以做banker

      刪除
    2. 去開親analyst meeting, 聽到廣東話都不知幾感動......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