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老土中女話潮人

負責品牌宣傳的朋友,為品牌尋找適合的代言人、聯絡及邀請名人明星出席推廣活動,是開季的指定動作,奇怪的是,香港名牌店舖雖多,但時裝界所謂型男潮女,來來去去嗰幾個,竇蓉自問追不上潮流,但如果黃偉文、徐濠縈、何超雲、卓韻芝示範的就叫型格打扮,我情願做個老土中女。
每個女人都想趕潮流,但香港潮流界孖寶黃偉文和徐濠縈,除了空泛一個「潮」字之外,敢問靚在何處?以香港這個資訊爆炸、物質富裕的地方,要搵多個識著衫、有頭髮、身形適中的時裝界代表真是如此困難嗎?要做潮人,無頭髮都算了,怎可以頂着個豬腩招搖過市,以香港時裝界代表自居。才華橫溢的時裝界大師Karl Lagerfeld Marc Jacob都成功狠下決心減肥,一個不是設計的時裝人,據講以着衫靚而聞名,怎可以容忍自己身材好莫言一樣?黃偉文填的詞無疑很精采,但我期待的香港時裝代表應該是翩翩公子,優雅睿智,Cable又老是重播舊片,看到黃先生在不少港產片中扮演醜角,和潮和型真是爭九條街
型人不型,香港已經多年沒有輸出靚仔靚女,三十歲出頭的男名星,香港近年只得謝霆鋒一人,相反台灣都可算是型男輩出,阮經天、柯鎮東、趙又廷、彭晏各有特色,其實每個時代都需要偶像,可惜香港連做星的功能都失去,苦悶的老中青女子,只能從台劇、韓劇的光影世界中找尋一點寄託。
我最頂不順的是黃偉文標榜的「時裝精」意識形態,壹周刊整本book C都是供他展示其指導思想, 綜合來說,可以分三點:「旅行最緊要買嘢」、「每日起碼要買一樣嘢」、「買咗唔用,擺吓都好」。時裝精也好,購物狂也好,香港怎淪落也富裕了二、三十年,何解這種超炫耀的文章還有市場?
至於女潮人代表徐濠縈,基本上跟黃偉文是一組的,當然徐小姐不是走優雅路線,型格才是她要標榜的東西,但一個有型的人同時應該包括瀟灑、勇敢、有主見等內涵,但作為觀眾,我真的感受不到此女有何內涵,對美學、藝術又有甚麼見解,我只覺得她穿上華衣都好像縮頭縮頸、披頭散髮。我等小市民在關注時事之餘,也會看消閒雜誌抖下氣,在此呼籲時裝版的記者勤力少少,發掘多些靚仔靚女又喜歡買衫、着衫的朋友,也好讓宣傳大員在開季找嘉賓時,可以多些選擇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港共喻言:福利五豐行、八國聯軍金發局、地產搖搖板、新聞逃生門

「福利五豐行」
屆屆政府都說要扶貧,至於愈扶愈貧的原因,我覺得是故意,而非無能。維持一定的貧窮人口增加低收入、低學歷人士的人口佔比,根本是港共政權的既定目標情況就像一個文盲暴發戶聚了一個有學識的女子因為自卑不准老婆外出工作,逼她生得愈多愈好,最好是變成無知師奶拉近彼此差距。港共政府那些扶貧政策其實是「福利五豐行」政府及其政治聯盟民建聯擁有最多資源但他們刻意不去制定老有所養、或讓孩子學習機會更均等的長遠政策故意讓窮人持續去乞求政府施捨,同時等民建聯利用地區工作,製造蛇齋餅糉的需求社福機構放棄爭取制度上的改革反而選擇依附權貴,只求取得更多資源,使窮人不止人窮,志更窮,彌漫着一種消極的態度:「我唔理邊個上場有得派錢、上樓我話之你講大話。」
這班福利五豐行壟斷了所有資源消滅了窮人的夢想,在美國,傻傻的小孩會說“I want to be the President of United States “I want to be an astronaut香港的小朋友從來都沒有這樣的大志但早二十年後生仔都會誇口說:「我要做李嘉誠。」今日的年輕人已經不敢奢談發達做李嘉誠?買得起李嘉誠出品的發水樓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社福界不久前動員一班小朋友出來遊行其中一個夢想是上樓。我理解住檔房的環境很差上樓是逼切的願望但如果不是這班福利五豐行日日向小孩灌輸最大的成就就是問政府攞福利正常小孩的答案可能是讀好D第日搵多些錢。而不是如此specific 地說上樓。港共政權這些所謂扶貧政策最惡毒就是消滅了年輕人和下一代的夢想,讓他們年復一年地依賴有限的福利以達到管治方便的作用。
要讓年青人有所為打破產業壟斷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眼前就有一個電視牌照等着政府去發港共政府卻偏偏不做;口中說扶貧,但直資學教造成的階級分化,窮小孩機會大減的現象,教育局又視而不見,扶貧不過是定時定候搬出來的口
八國聯軍金發局
金融發展局當然有蠱惑香港人日日為了幾蚊易賞錢左度右度,但對這個金融行騙局又不痛不癢任人魚肉。金融市場本身已是最有效率的市場,講發展,一班官僚何曾發明過雷曼迷債這些超級有創意的產品?政府應該做的工作是監管,例如避免雷曼迷債這類過渡發展的東西出現,而不是嫌個泡沫未夠大,幫手吹埋一份!
各位有沒有坐過早上八點香港往北京或上海的港龍航班?候機室中碰口碰面都是趕上大陸搵機會的金融從業員,bankers、sales、律師、公關,各路人馬應有儘有。客戶下午有指令那管只是pitching 碰運氣第二日飛北京的早機馬上爆滿。原因何在?金融從業員過多企業家太少呀老細!個個都金融從業邊個做實業?金發局的中資成員好有可疑這點自不待言但鬼佬亦未必是好人在需求不足但從業員過多的情況下外資和中資都對政府的外匯儲備流口水楝到政府成立一個主權基金固然是一舊肥肉主權基金又要託管人炒出炒入要有一班御用經紀到時真是佣金無憂有甚麼國企、民企IPO,又有大大個官府射住真是絕橋。
老董年代既有盈富基金又有領匯上市Bankers狠狠賺過一筆所謂公營機構私有化這條橋,當年老董信到十足,種下禍根其實公營機構私有化並非錯晒但計劃最低智的部份是讓領匯全流通,政府一股也不保留政府當年只要維持30%股權自然進可攻退可守建議領匯全流通的衰人,非常有理由相信是班bankers,利用甚麼全流通管治良好透明度高、專業化管理的廢話,成功欺騙老董
曾蔭權管治下的七年,少了這些笨事那麼老董邪惡版上場點到要整番一些領匯之類的大茶飯讓一班金融界好好發展一下,尤其當年中資未有機會參與,一點甜頭也未嘗過。所以批評這個局的紅色成員之餘也別以為外資就會有好心八國聯軍謀奪香港的外匯儲備,這場戲不日上演,問題是我們反不反抗
地產搖搖板
阿茂都知樓市和貨幣利率走勢息息相關,樓市和利率就像一塊搖搖板,一個高,另一個自然低。香港這塊地產搖搖板一邊是息低環境,持續量化寬鬆,資金泛濫這個千斤秤另一邊的樓價自然彈升,但港共政府不想辦法把這個千斤秤減輕一點,只管在已彈高的樓價上不斷出死力,今日又講甚麼租務管制,只會擾亂市場秩序,屆時低息環境這個千斤秤一挪開,加上之前累積在搖搖板另一端的各種力量,後果恐怕出乎意料
新聞逃生門
在港共政權下,政府施政根本是以大陸人為本,新聞自由成為我們監察政府僅餘的武器, 亦是香港人剩下的小小逃生門,如果連這扇門也關上,地溝油、毒奶粉、洗黑錢等等的新聞都會被封鎖,我們和大陸人一樣,活在一個沒有保障的世界。
好可惜,限制記者查冊一事仍然得不到太多市民關心,有些朋友本身對遊行好反感,從來不關心政治,但一見到有些警察在facebook上呻,控制遊行人潮好辛苦,就會急不及待地share like,跟着批評遊行人士無禮貌。喂,你們搞清楚好不好,政府一直無形的堵路,把渴求民主的聲音與當權者溝通的道路全部堵截,才是社會鬥爭激化的罪魁禍首!本來民選政府才是監察政府的康莊大道,記者查冊是不得已的羊腸小徑,而限制查冊所得資料,就是連這條羊腸小徑都要堵截,市民連最後逃生的機會也會被封鎖好多假理性,真維穩的市民不去怪政府趕盡殺絕,反倒怪希望為民主普選的路打個決口的市民


2013年1月12日 星期六

新聞思潮

在港共政權管治下,學做一個有公民意識的香港人真的好累,政府陰招層出不窮,修訂的《公司條例》限制「查冊」可取得的董事資料,竟在去年不知不覺三讀通過,根據新聞報道,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今年會把《公司條例》有關的附屬法例提交立法會審議,記者循例查問公民黨、民主黨兩大黨的回應,據《主場新聞》報道,兩大失敗主義政黨的大佬何俊仁和湯家驊表示,當附屬法例呈上立法會時,在分組點票下,推番或修訂的機會渺茫。

港共政權日日搬龍門,立法會議員繼續純粹走程序,而不是下定決心,抗爭到底,當然甚麼也沒機會。去年學民思潮在《中國模式》一書已印好,教育局五十三萬國教科支援津貼都存進學校之時,靠黃之鋒等一班中學生不認輸,不放棄的精神,成功逼使教育局放棄硬推國民教育,看看何俊仁和湯家驊兩位律師議員的口吻,對照學民思潮的同學們,不知他們自己會否感到汗顏。

在《學民思潮啟示錄》一文中,我曾談到新的政治形勢,是一個人人起義的年代,泛民不可以抱着「不認命,企出來;搞唔掂,坐番低」的態度去當反對派。在新的時代下,市民自發的組織包括學民思潮、反網絡廿三條、反新界東北計劃,以致光復上水,行動更迅速,效用更顯著,傳媒朋友,不要等記協,外國記者協會,和立法局議員發聲了,我們需要一個捍衛採訪權利的「新聞思潮」,事實上,這個組織只要動員起來,根本無得輸。

維護新聞自由,揭露社會不公義和官商勾結的黑幕,本來就是記者應有之義,記者自發組織維護採訪權,實在是天公地道,一般市民抗爭,還要擔心影響工作或學業,但記者捍衛市民知情權,反對封殺他們監察政府的渠道,是頭頂上的光環,就算是各大河蟹報,恐怕也不敢明刀明槍阻止記者為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捍衛查證新聞的原有渠道。

很多名人、上市公司主席晚上接到記者一個查證電話後,整晚睡不安寧,不知明日報道會怎樣,記者一枝筆本來就是一件武器,如果在此關鍵時刻,記者們不拿起這件武器保護自己的園地,將來一枝筆只會變成化妝掃。寫字、拍片、拍照、製圖,根本就是記者和編輯的專長,我相信只要有人牽頭,由數個知名的記者如區家麟等做起,發動的宣傳攻勢可以舖天蓋地,市民支持是肯定的。相比起國民教育,要區分黨國,陳述洗腦禍害,反收緊查冊根本不難理解,拿出地溝油、陳茂波的例子出來,大家便會明白利用查冊,對證董事住址及身份證號碼,對揭露社會黑幕的關鍵作用。

其實單為搵食,已有足夠理由讓記者去抗爭,連查冊一類的偵查報道也沒有,大家齊齊抄新聞稿,好記者如何發揮,報館何不請些又平又後生的新血?

如果沒有學民思潮,大家靠教協發聲,今年各小學生肯定已在上紅色教育,做硬國民小先鋒。我們期待一個「新聞思潮」的組織,而不是轉載一下《紐約時報》,《彭博》等外媒的關注報道,就感到老懷安慰,記協這類組織,大家深知沒有策動能力,問心,記者中有多少是記協會員?找記協回應不過是採訪一條新聞條件反射下的指定動作,真正由記者組織,動員群眾大規模支持的行動,才能逼使政府收回成命。

當然,香港永遠有一班假理性,真維穩的朋友,指要保障私穩,查冊仍有通訊地址,足夠記者查證。大原則是,在港共政權下,政府不代表人民,所以任何一條保障自由的現有權利都不可棄守!這個政府已經缺乏制衡,保障香港新聞自由、言論自由已是最後一個堡壘。

元旦日大遊行,不斷有爭議到底是示威者堵路,抑或警察堵路。有形的堵路通過鏡頭,任何人都看得到,但無形的堵路才是問題的罪魁禍首!港共政權下,政府把渴求民主的聲音與當權者溝通的道路全部堵截,任用劉江華、高靜芝、邵善波,策動愛港力等組織做挺梁打手,就是徹底封殺民主派和政府溝通的路;收緊採訪權利,包括黑影事件,蘋果韓耀庭問六四被帶走,收緊查冊等等,也是封路行動之一,這種種趕盡殺絕的封路行動,才是反對勢力日益激化的原因。

要及時阻止新聞自由的路進一步被堵截,記協、外媒發聲遠遠不夠,面對這些無形但覇道的封路,我們只能行動起來,合力移開路障。

延伸資料: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E7%B4%90%E6%99%82-%E6%B8%AF%E9%99%90%E6%9F%A5%E8%91%A3%E4%BA%8B%E8%B3%87%E6%96%99-%E6%90%8D%E6%8A%95%E8%B3%87%E7%92%B0%E5%A2%83/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捱出頭

談到青年就業問題,有一個老掉牙的說法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評彈八、九十後的工作態度,可以說是專欄收視保證,《果日報》財經版便有一個青年就業督導員,聽說非常受讀者歡迎

竇蓉身為一個小主管,面對的人事問題無日無之,成長時代相隔十多二十年,兩代工作方式,人生觀有分歧是自然不過的事,其中最大分歧是上一代的人很迷信「從低做起、論資排輩」這一套,但在今時今日的社會,靠捱是否有出頭天?已上位的人駡後生仔唔肯捱,又有否想過向上爬的路已被堵截,後生仔要另創新的商業規則,開創新天地才有得玩,跟前人的路,未去到一半已被前輩塞死。

聖誕節前,《蘋果日報》有一篇關於童工在麥當勞打工的文章,指責老麥觸犯勞工法例,那些少年人在老麥炸薯條,工時過長,這段新聞引起的迴響不算很多,但獅子山學會的李兆富和其盟友,一如所料,批評《蘋果日報》煽情,社會不應過份保護年青人,黎智英都是童工出身,獅子山學會的論點是非常貫徹的,都是反對太多福利,福利養懶人,千金難買少年窮,多少成功人士都是做小販起家之類。

十六歲以下的少年工作時數有限制,是法例規定,老麥觸犯勞工法例是事實,這點跟那些少年是否勝任炸薯條是兩件事,更核心問題是,今日這些少年犧牲學習或玩樂的時間去捱最低工資,是否可以得到肥佬黎一樣的發達機會

2011年,香港人均GDP的數字是港幣266,026,大約3.4萬美元,在亞洲其他地區中,新加坡和日本最高,分別是50,71445,774美元韓國和台灣的GDP則是23,749美元21,600美元簡單看看香港GDP,跟七十年代穿膠花、車牛仔褲的年代,已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一個已發展的金融中心,要發達,除了炒樓炒股外,必需靠創意,創造高增值產品或服務,或者在科技上或商業概念上有所突破,才能出頭。這個不是以勞動力取勝的七十年代,再沒有遍地黃金的創業機會,政府也不再鼓勵小商販自食其力,今天的商業環境,金融資源、土地資源、商業網絡都緊緊操控在少數財團手中,少年人在基層職位中捱生捱死,一世也不會接觸到這些寶貴的商業資源。他們在老麥炸薯條,自然少了時間去追求其他知識,在講求創意的年代,在老麥累積的經驗,根本不足以彌補。

教育制度愈來愈分階級,是另外一個磬竹難書的議題,年青人捧餐、炸薯條去賺取外快,當然值得尊重,但時代是不同了,他們在基層職位中累積的經驗,在資訊時代中的價值,愈來愈不重要,如何為這些貧窮少年提供較多機會,勝過再重覆早已過去的發達夢。

另一個大有市場的論點,就是論資排輩,以近日阿GEM批評商台叱吒一事為例,很多人指責她應該謙虛,慢慢等,「 細路,捱吓啦!阿姐都捱咗十年至有今日!」先旨聲明,我看完鄧小姐的youtube,其實頗失望,很多人唔順眼商台「假中立, 真擦鞋」,有一個勇士出來掀穿皇帝的新衣,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惜鄧小姐條片論述太差,一條四分鐘的片,出現了三次“good quality”,此外,「好嘅content」、「好嘅quality」同「好嘅嘢」出現了共四次, 詞匯貧乏的程度,同飲食節目中不斷重覆「口感好正」有得揮。要開火又不開名,你話佢唔true to yourself,就要以理服人,我們一大班花生友,期待你爆大鑊,例如要打入十大,是否要傾獎?要爭取播放率,是否要冧DJ、送禮物?批評別人講一套,做一套,又沒有詳細說明做的一套是甚麼,一味唔good quality,令人好難硬撐。

不過,903是一個老嘢扮後生的電台卻是不爭的事情,森美、阿Jan是阿GEMuncle輩,一班上晒岸的元老還不夠,還要加個志雲大師,然後號稱自己是一個年青人電台,阿GEM今次反抗有理,可惜輸在論述。

當鼓勵創意的行業,實際上都有一群上岸老前輩把持,年青人從低做起,難道慢慢等上層的前輩憚讓乎?眼前最簡單的就是儘快發電視牌把創意工業讓給年青人去做,期待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可以打破僵局。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敢輸唔敢贏

「敢輸唔敢贏」是用來形容香港散戶投資股票的風格,一日未賣,跌到谷底都可以自我安慰是paper loss,明明已經愈輸愈多,不看月結單就當不存在,最多每年去AGM鬧爆妖股管理層,但卻死不止蝕;相反,好彩買中一隻上升股,升一、兩成就要「止賺」的股民卻很多,這種心態,同香港民主發展何其相似,贏就贏粒糖,輸就輸間廠!

竇蓉對一月一日元旦大遊行的人數並不樂觀,看情況會比反國教大遊行少,大家明知689政府無藥可醫,但始終不願行動,等於明知隻股票會再跌,卻遲遲不肯換馬,妄想股價有朝一日會返家鄉。

學民思潮投入倒梁行動,令他們流失了一部份支持者,留言板上不乏批評,指學民思潮成立的目的只是反國教,不應牽涉政治,他們只會支持單一行動目標的學民。當然推行國民教育本身已是政治任務,物價、房屋統統涉及政治,支持反國教但卻想高呼不要管政治的人,除了是邏輯混亂政治潔癖外,另一種心態是覺得這班年輕人「得些好意需回手」,「唔好咄咄逼人」,贏了國教這一仗,已是喜出望外,應該返屋企讀書。

香港人的確沒有「贏」的決心,永遠覺得贏到小小,已是皇恩浩蕩,卻從不計算輸掉的政治權利、法治的保障、普選的承諾、公平的教育政策、安居樂業的希望、屬於大家的公共空間、公正的輿論和傳媒‧‧‧等等

03七一大遊行,是赤化十五年以來,最有機會大勝一場的戰役,結果就是敗在這種「敢輸唔敢贏」的心態。陳雲說得對,香港人根本不敢想像港共政權真的倒台的後果,即是有朋友會問:「梁振英倒台,唔通叫長毛做特首咩,搵個第二個咪一樣咁衰。」就算有人提出倒梁後由公務員組成看守政府,並馬上落實普選行政長官,大部份香港人都會覺得要價太高,主流傳媒根本沒有報道這個主張,倒梁行動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是遊行表個態,中央肯定不會睬你的一場戲。

更可笑的是,我們不敢贏,卻好敢輸,很多香港人雖然不滿梁振英,但大部份中產的生活仍然不錯,有樓一族更享有樓宇升值的好處,大家都覺得,香港表面欣欣向榮,失業率低,雖然基層辛苦,但政府儲備多,有條件派福利,等到689搞多一兩年,整體環境再差些,中央才會考慮換人。這班沉默的一群,一樣不信香港在現政府的管治下,會朝好的方向發展,但他們更不願意相信人民的力量,幻想有一天中央會突然開竅,等689香港經濟,中央就會啟動plan B,這種眼白白看住香港愈變愈衰,也不願行多一步的心態,就是香港的死症。

「讓子彈飛」的結尾中,姜文發槍給民眾也不敢反抗,直至黃四郎的替身被殺後,鵝城民眾才群起反抗,姜文於是悟出了一個道理:「我明白了,誰人贏,他們就幫誰。」一語中的,倒梁行動聲勢麻麻地,正是因為大部份認為無得搞,其實,大家都是鵝城人。

不過「讓子彈飛」是2010年的跨年電影,今日上映的是「孤星淚」,送一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stand up and take your chance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婚禮‧婚宴‧婚姻

年底一向是結婚高峰期,對於婚禮這套儀式,竇蓉不似較早前批評五百蚊港女的網民般負面,全世界大部份民族都很重視婚禮,印度人、希臘人、意大利人結婚一樣大排筵席不應只砌港女。好的婚禮,真情洋溢,對兩個家庭來說是很好的回憶,以我出席大小婚宴的經驗,難忘與否不在乎場面,而是在乎有沒有足夠的「人情」:包括親情、友情、兄弟情、姊妹情。

比較尷尬的情況是男女雙方都沒有甚麼知己,兄弟姐妹團居然是MBA同學,短短兩年part-time情誼,怎能期望人家眾星拱月,大人大姐陪你玩那些獎門人式低智遊戲?對新郎新娘成長經歷一無所知的司儀,表現生硬,一眾賓客唯有靠智能手機自娛。兄弟姐妹團其實是類似月餅會的組織,想別人在自己的婚宴上落力演出,戥你高興,一早要供定會,樂此不疲地為別人做姐妹、兄弟,情誼要慢慢儲,不是靠錢就可以堆砌出來。竇蓉自己的婚禮一切從簡,人情存褶的存款太少,正是主要原因。

以往都說年輕人不喜歡繁文縟節,但我發現近年結婚的八十後較中年一代更重視排場,有人影三次婚紗照,一次到日本,一次到影樓,還有一次請攝影師到母校再影!三十歲不到的新人,家庭環境普通,一樣擺三十多圍酒席,有冇咁多好朋友呀?而這個婚禮大龍鳯的潮流,我想是Facebook症候群衍生出來的。

Facebook上,每對年輕男女的婚姻生活都好像童話世界一樣美滿,婚宴照片都在外地拍攝,台灣是平民版本,中級的有日本,歐洲實景拍攝的也不少,婚禮過後,蜜月的照片又一大堆,孖C的戰利品佈滿酒店房間,試勻星級食肆。好了,一年容易又紙婚,周年紀念花得起的會再渡蜜月,搞一個anniversary tour,不出埠的,到米芝蓮餐廳吃一頓就是基本入場費,交換禮物當然少不了啦。

浪漫當然好,但世界末日走了數,代表一月頭要交稅!一月底要交差餉!二月頭要封利是!三月駕車要續牌!四月又要再交第二期稅!四月底再交差餉!如果兩夫婦跟足消費指南,由十二月結婚周年開始慶祝和互贈禮物,跟住三個月的聖誕節、情人節、農曆年,跟足名店廣告辦貨,在openrice上抓狂,由尖沙咀SabatiniWhiskbook到中環稻菊,再到銅鑼灣Da Domenico,然後《新假期》研究復活節外遊,加上二人生日是但一個落在第一季,下半年分分鐘要搵UA財務幫手。

After all,婚禮是盛事,婚宴是盛宴,但維繫婚姻不靠盛事,而是靠瑣事,在瑣事裏努力尋找愛。

年輕人的淚點低,會為鐵達時那個「一百年之約」的廣告感動,但現實中的老夫婦,年紀大了,對錢銀更緊張,愈老愈容易為小事磨擦,例如男的在深水埗買了一把風扇,女的嫌太吵,但又不捨得扔掉,於是每次開動,都會伴着婆婆的抱怨聲;又例如婆婆覺得《東方日報》印花較多,事前沒有作地區諮詢就由《蘋果日報》改買《東方日報》,令民主派的公公非常氣憤;所有中、老年男人都喜歡議論時事,而所有師奶都覺得這班大聲公煩厭無比,當公公和小巴司機搭嗲搭得不亦樂乎時,婆婆只想跳車逃跑。

Facebook的天堂生活,過渡到公公婆婆的柴米油鹽生活,當然不是靠百年之約咁浪漫,Facebook上沒有人上載,但每日都要處理的瑣事,才是維繫關係的潤滑劑,這個假日,當大家在openrice上抓狂時,默想一下生活中每件瑣事,想想那一樣東西有更多愛:

-              每朝早半小時起身煮早餐,避免大家吃形跡可疑的美心麵包,或肥到核爆的麥當勞;
-              和地產經紀周旋,看了三十個樓盤,shortlist五個,繼而被地產經紀輪流發Whatapps催逼;
-              天氣潮濕時,衣服掛滿一屋,為了集中抽濕,將衣服掛進書房,交出書房的使用權;
-              自動自覺到銀行辦好所有自動轉賬,包括供樓,水電煤,接受一出糧就馬上變糧尾的事實;
-              周六,日變身為白牌車司機,接載一家老少,而且願意駕車到銅鑼灣,受超級塞車的試煉;
-              周六到土瓜灣整車,周一到運輸處續牌;
-              接收對方的狗狗,每天帶狗散步,繼而發現原來狗狗會抓爛門框、沙發和枱腳
-              願意洗碗、洗鑊,並且記得抹爐頭;
-              樓下外賣仔拒絕送貨時,會換衫落街自取;
-              接受家庭由一男一女,在女兒出世後,變成一男五女,(除了女兒,還包括菲傭,陪月,和經常到訪的外母)。

在此祝大家聖誕快樂,家庭幸福!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今生不做中國人的李安

很多人形容李安為華人之光其實正正因為他掙脫了中國人的身份才可以在國際影壇上跟不同種族的大師一較高下,李安新作「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套横跨世界不同宗教、文化的電影,基於這個觀點百分百是陶傑mode這裏不贅了有興趣的網友可看上一期壹周刊陶傑專欄「世界戲國際人」。既然正評已有珠玉在前竇蓉不妨嘗試用反證角度看看留在中國的導演文人,長年在受管制在土壤中成長,活出怎樣的藝術生命。

看着莫言穿起Tuxedo去領取諾貝爾文學獎聽到他在記者會上歪理連篇辯稱「中國有書報檢查,西方也有。言論審查就像是機場安檢一樣。」我的腦海裏突然彈出一句「九一分界,心理變態!」當然你可以批評我很膚淺以貌取人把禿頭和文學風骨混為一談但所謂相由心生九一分界的確是一種自欺欺人的髮型把耳朵旁邊的頭髮刻意留長撥到中間騙不了人更騙不了自己洗完頭在浴室面對邊長邊短的頭髮自己也覺滑稽無比吧。他在瑞典發表有關創作自由的觀點,以及「政治是教人打架的」言論,就像他的九一分界一樣,只是拙劣的掩飾顯得他的禿頭更明顯和更樣衰。

每隔一段日子,成龍就會發表令香港人咬牙切齒的言論,最近配合新片宣傳,成龍又發表了遊行要管制的膠論,網民口誅筆伐自然少不了。台灣人在國際影壇上有李安做代表,喜歡文學的李安,無論是英國文學Sense and sensibility、講美國牛仔的Brokeback Mountain,以至印度色彩強烈的Life of Pi,他都能夠成功駕馭,其人儒雅謙厚,多看書,少說話;好可惜香港影壇icon,在國際上除了李小龍之外,始終是成龍,我覺得弗洛伊德一派的心理學家,應該研究下他是否有種陽具崇拜的心理毛病,隨着年歲增加,這位大哥的受歡迎程度不斷下降,在私可以透過繼續溝女無數,延續自己雄風不減當年的幻覺,在公則希望依附政權,利用中國大陸仍然盲目順從主旋律的心態,延續正在走下坡的電影事業,多年的武打生涯,我估他真心相信男權就是公理,男性壓在女性身上,抑或官員壓在平民頭上,都是天經地義的,生理上不舉就吃偉哥,權力衰敗就靠鎮壓、管制,對於一個一生都被陽具指揮腦袋的人,其實也沒有甚麼好駡的。

香港電影代表愈老愈笑話,國產大導又如何?聖誕新年檔期,大片紛陳,除了少年Pi還有馮小剛的「1942,但我拒絕付錢進戲院去看這套電影,對電影的好壞無權置喙。何解中國的災難片九成都是描述1949年前的歷史?日本侵華永遠是最政治正確的題材,明明中國上下五千年,最荒謬的饑荒是大躍進年代,當然我理解導演因為政治問題不能拍大躍進,既然人禍的饑荒不能怕,去批評國民黨在抗戰期間救災不力,究竟是否不安好心?抑或借古諷金?我不想揣測導演的拍攝原意,慳番70蚊最實際。

至於另一個五十後的中國導演張藝謀,就是徹徹底底地投誠了,由於NOW自選台有「金陵十三釵」,公映一年後,我終於可以不另花錢去看這套戲。電影的格局是學荷里活片,用大時代平凡眾生的一宗遭遇,反映人性光輝。問題就是共產黨治下的導演,原來真是連基本人權,公義的理解也有盲點,個盲點重非常非常大。電影的主線是一群女學生,和一群妓女,機緣巧合同時在一所教堂內避難, Christian Bale冒認牧師,最初揩油,後來良知覺醒,負起保護這班女人的責任。電影去到尾,講述日軍要徵召該批女學生去獻唱,其實是想淫辱她們,這時問題來了,一班妓女挺身而出,喬裝女學生代她們去勞軍!這算甚麼人性光輝,這分明是扭曲了正義的意思:妓女不會因為職業的原因而比女學生該死,妓女即使接客一千,不等於被強姦也無所謂。張藝謀連基本人權也未搞清楚,就用上過億, 重金禮聘Christian Bale作男主角,真是貽笑大方。

李安生於1954年,第一、二套作品「推手」和「喜宴」,格局都是小品創作,一看就知道是旅美華人的作品,但這二十年來,他完全走出了中國人的框框,他的導演功力就像水一樣,拍少年Pi時就是印度人,印度教諸神眾生,都在他的鏡頭下活靈活現,拍Sense and sensibility,指揮一眾英國演員Hugh GrantEmma ThompsonKate Winslet 亦沒有難度。無獨有偶,國內億元俱樂部的大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是五十年代生的,近幾年國產電影請得起Christian BaleAdrien Brody,但國際視野並沒有因此而提升,連中國人自己的故事也愈說愈糊塗。

如果我有子女,真的會認真研究移民,在美國失敗的機會可能比香港更大,但成功的話,Sky is the limit,真正融入他們的文化和社會,擺脫中國人的枷鎖,對下一代是一種祝福。在中國,尤其從事創作的文人,套用倪匡的話,就是「在盛世下做奴才做得好穩」,張藝謀、馮小剛、成龍、莫言等人,有沒有令你想起這句話?


坐看雲起時

台灣朋友來香港,我告訴他:「英國人說,寧願丟掉一個印度,也不可以沒有莎士比亞。你們台灣人似乎不知道,寧願沒有了國民黨,台灣人也不可以沒有李安。」
李安的新作《少年Pi奇幻飄流》,十一月在美國和台灣同步首映。李安很愛國,這次決定把電影的特技,也就是男主角的一艘救生艇,在海洋暴風雨飄浮的部分,在台中一個廢置機場,搭一隻大水缸拍攝,說是回饋他生長的地方。台灣的輿論卻相當小農,有的還不領情,看了電影,問李安:在戲裡根本沒有半點台中的影子,請問台灣在哪裡?
對於這些人,大概要在戲裡加插幾個台中人啃吃檳榔,又或者大陸自由行在台灣101掃貨的片段,才叫做「心繫台灣,宣傳寶島」了。中國人觀眾(儘管問這些蠢問題的,也許是民進黨支持者,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水準,日益與西方脫軌,這樣的問題,就是一個例證。
《色,戒》在上海搭景,拍成華語電影的最高峰之作。由於是台灣人,有統戰價值,大陸中門大開,歡迎李安在中國拍戲。豈知在大陸上到一半,「老革命」看了,指指點點,說片中的女主角明明是愛國志士、地下特工,為了一顆大鑽石,就賣身投靠汪精 衞政府屬下的情報高官,你李安拍一齣電影,為她豎碑,導演不是漢奸是什麼?
「老幹部」的意見,反映到胡錦濤那裡,據說胡總一拍桌子,下令腰斬。《色,戒》上得一額汗,可幸香港和海外的中國人,情迷戲中三齣前所未見的三級性愛場面,萬人空巷,這才將成本收回來。
吃過虧,會聰明一點。《少年Pi奇幻飄流》是一齣真正屬於世界的電影:受過英國殖民地教育的印度家庭,賣了一座動物園,乘上日本貨輪移民加拿大,在兩小時多的戲裡,觀眾固然看到文化主題的主菜是印度,及其前宗主國英國。貨輪屬於日本,男主角在海上擱淺的地方,被人救起,是墨西哥。他移民的目標是自由民主的加拿大。電影的投資者是美國人。在戲裡,李安向全世界各國的文化致了敬,其中主要是基督教和印度教。像一齣文化的晚宴:印度、英美、墨西哥、日本,還有大鼻子情聖法國明星謝拉迪柏底奧代表的法國人,都獲邀出席,戲中一筆也沒有提過的,就是伊斯蘭世界和中國。
而見過鬼怕黑,導演和投資者,也很靈巧地把電影的其中一個市場,鎖定在印度。印度觀眾看了《少年Pi》一定喜歡,因為李安把印度教和婆羅門教的精神表達得淋漓盡致,向世界發揚光大。印度不但加入了世界文明,而且文化形象非常高尚。
李安的電影,有許多密碼。導演本人沉默寡言,一句也不說,要影迷自己仔細來發現。運用3D,充滿東方的妙腕,像莊子說的「庖丁解牛」,節制而奔放,不像占士金馬倫,把3D由頭到尾,色彩爆發,侵襲視覺。《少年Pi》的3D用在三分一戲後開始,像寫唐詩宋詞,字數不多,但形象精練,點到即止,單這一點就體現了東方人的婉約含蓄,令人佩服。
海洋特技的部分,在美國令人矚目。3D是美國發明,台灣人李安移植過來,如何為戲的主題服務?中國大陸自洋務運動以來,一直走不出這個死圈和怪圈:西方人的文明,只看到船炮的硬性技術,而不懂得科技只是手段,倡顯人權和自由的幸福,才是目的。李安身為亞洲人,像日本一樣,打破此一基因宿命,《少年Pi》的3D嚴格為主題服務,並無喧賓奪主,令觀眾戴上一副墨鏡,為看3D3D——當然戲的層次很豐富,兒童或心智未成熟的成年人,當做海上歷險的童話故事就夠了。但李安很有抱負,他希望歐洲、日本的高級知識分子也能欣賞,技巧淺入而深出。《少年Pi》開頭,拍得像兒童的動物故事,愈推進,層次愈高,這是一齣淺入深出之作。
在創作裡,深入淺出最高,淺入深出次之,最要命是深入深出。譬如沙特的存在主義小說,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高達和安東尼奧尼,皆屬深入深出,只得小圈子當做皇帝新衣來論述。意大利作家艾柯的《玫瑰之名》拍成電影,則屬深入淺出。李安的《少年Pi》故意淺入,然後深出,關鍵在飄流得救之後,還加上傳記作者與長大了的印度當事人一段對話,還有日本保險公司派來的兩個人,替災後賠償之事錄口供。
最後這場戲一加上去,今天玩iPad、吃爆穀、不看文字的一代,看到就未免困惑。果然戲的另一層哲理,在這部分顯現:印度少年口中的故事,世俗的人拒絕相信,保險公司的人說:你說在海上與幾個動物生存了大半年,你說跟一隻老虎共度日夜,這個故事我們如何向上面交差?
這才是戲和故事畫龍點睛之處。當人遠離了大自然太久,謬誤變成真理,而印度主角說出他天人合一的經歷,庸俗的世界拒絕相信。
最後,長大的主角Pi,忽然對傳記作者,也就是觀眾提了一個令人吃驚的問題:「假設我剛才講的老虎和人海上飄流的經歷,是憑空捏造的故事,你願意相信嗎?」
印度人有聰明才智的一面,做起生意也很狡猾,擅長吹水。這下子忽然把一些觀眾的魂魄叫了回來:對呀,原來人和老虎怎可能在一起生存這麼久呢?李安很巧妙和惡作劇地挑起觀眾推翻他的故事。此時觀眾恍然大悟:難怪海上飄流的一段,3D做得如此魔幻,與其他部分看來像兩截效果,原來此中有深意。
真是聰明得不得了。中年的李安,比起《推手三部曲》,不論眼界和技巧皆有精進,像莎士比亞告別了《仲夏夜之夢》,進入了《暴風雨》時期。莎士比亞五十二歲就死了,但天佑台灣,亞洲人的李安今年六十歲不到,未來的十年一定有更精彩的經典陸續出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