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綜援案後,佔中收檔

綜援一案後,佔領中環呢單嘢其實可以收檔,再搞落去也是爛尾收場。竇蓉之前談及佔中的兩篇文章,曾指出泛民成班都是經濟盲,因為從來沒有執政的野心,更不必理會管治香港的實際難度和需要。一早講過佔中不是玩candy crush,學賤輝話齋:「個世界唔等人!」在他們搞商討日期間,綜援孔允明一案,讓很多支持民主的中產一族,對泛民二字心生厭惡。好簡單,我們支持佔中,是不想香港變差,我們努力抗赤化,你們大玩感化,大家走到這個十字路口,唯有say goodbye,佔中唔使預我。

竇蓉認識不少大陸人,當中有好有壞,故此我不會用惡毒的詞語統稱他們。如陶傑所言,喜歡英國不是崇英,只是崇優;同理,我們不是排外,我們只是排劣!一個機構、一間學校、一個社會,因為資源、名額、地方有限,一定有一套篩選機構,去挑選新加入的成員,沒有篩選權的香港,就是一個無掩鷄籠。

聖公會主教鄺保羅,請用常識來說服我這個凡人,直資本身就是一套排外到極點的制度,聖公會多間中小學轉了直資,不就是為了取回選擇學生的自主權嗎?為何對那些只有五、六歲的幼兒,教會學校可以築起一重又一重甄別門檻,相反,那些四、五十歲的新移民,不願承擔改變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困難,主教卻反過頭來要我們包容?可否請聖公會先以身作則,取消所有直資中小學,讓不分貧富、資質高低的小朋友都公平地入讀聖公會所辦的學校?小孩來到這個世界上,家庭富與貧,智力發展早或遲,完全不由他們選擇,學校用重重關卡擇優而教,而不是有教無類,這樣又符合普世價值乎?學校有學額,難度香港的土地和資源又會單細胞分裂嗎?

另一個被偷換的概念就是因與果。站在道德高地的人說,來港的新移民若不是山窮水盡也不會申請綜緩,因為他們很慘,所以不能置他們不顧。事實剛相反,因為香港有一套比大陸好的福利,所以貧病老弱的阿伯也可以返大陸取妻,居港一年就可以攞綜援,從結果上來看,只令中港婚姻的叫價更低,因為七年的考驗變成一年,條件更差的阿伯,也有機會得到大陸女子委身下嫁,弱勢的小孩也就更多。不要又用歧視的帽子去扣人,生活在地球,現實的問題,大家都要面對。為何新移民多數是中年阿嬸?正是中港經濟婚姻吸引了大量低收入、低學識的中年阿嬸來港,製造了很多無愛婚姻。說到弱勢,返大陸取妻的阿伯也很弱勢,泛民這次幫新移民打官司,變相突然搬了中港婚姻的龍門,這就是福利的零和遊戲,你幫了一些人,因此被新移民妻子飛起的阿伯,就被你擺了一道。

當年港珠澳大橋環評申請司法覆核,李志喜為外傭居港權一案打官司,親政府報章統一口徑,大駡公民黨政棍,奇怪的是,孔允明一案,社區組織協會、蔡九等人,竟得不到同等禮待!泛民拿石頭大力揼自己隻腳,如果不作陰謀論,那共產黨此時應該已笑到反肚。

民主黨、工黨對是次判決表示歡迎,就算范國威、毛孟靜也怯於左膠之前那頂歧視大帽子,不敢高調重申本土優先。泛民黨報一天報道聖誕節自助餐狂加價,過幾天又報道那些大愛無彊,抗癌小孩的新聞,你以為是遇然嗎?依我看來,這是一張大大的贖罪券擺在讀者眼前,告訴你港人享樂的原罪,因此你要捨棄常識,不要質疑這麼多貧困的跨境婚姻從何而來?

曾經我希望佔中派能夠拉攏保守的中產市民,向商界釋出善意,中環人不滿特區政府的人多的是,但泛民完全不去了解中產支持者的實際需要,只識定時定候用道德感召去爭取選票,正因他們一直沒有清楚的執政藍圖和經濟理念,當綜援案一出,選民利益和大愛口號互相抵觸時,他們害怕除下頭上的光環,會被發現他們除了光環,甚麼也沒有,固此寧願採取和稀泥的⻆色,反覆強調取回審批權。

孔允明一案,我不怪大法官,甚至不怪新移民,是泛民再一次讓支持者失望和憤怒。我們自問是良好公民,準時返工,放假消費,全年努力貢獻GDP,年頭交稅,每季交差餉,遊行近乎次次到,紅十字會話唔夠血,體質OK就去捐,一個唔覺意,沙灘有膠粒,我們又仆到去執,郊野公園淪陷,我們又扶老攜幼去守護。頂你個肺,原來不止政府當我們透明,靠我們投票當選的泛民,都當我地死嘅!所有公民行動,或多或少都轉化成了泛民的政治資本,你一聲都無問,就去慷我們之慨,討好新移民,然後再屈我們歧視!議員們如果要兼愛五湖四海新移民,請在選舉政綱上寫清楚,爭取新移民居港一年可申請綜援,不要出賣完選民,還逼我們背十字架。

佔中同樣是用傳教思維包裝政治的一種手法,講犧牲、講道德、講感召,不講政治現實,不講行動策略,不講治港綱領。個世界唔等人,佔中最好時機是香港電視被否決發牌後,現在林鄭出場推銷政改,新一輪跑馬仔已展開,市民真的覺得只要候選的人士不要太差,選舉機制這麼複雜的東西,他們根本沒有心機理,加上綜援案一役,大把市民覺得千萬不要被這班傻人上場。一報一刊一網繼續宣傳佔中吧,反正爛片如《無極》、《富春》也有權狂谷宣傳的,我等中產或者叠埋心水,買層細價樓,租給上不到公屋的香港人吧。

佔中其他文章:
http://gravyloveme.blogspot.hk/2013/08/comfort-zone_17.html http://gravyloveme.blogspot.hk/2013/03/blog-post_31.html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環球老麥,地方智慧

本年YouTube香港熱門影片排行榜,冠軍得主是「一生只想尋找一個肯挨麥記的女人」,麥記曾經是很多小朋友夢寐以求開生日會的地方,當現在的小朋友都改去廸廸尼開生日會,很多人又覺得食茶記好過食麥記,麥記每年投放大量marketing budget,究竟想建立一個怎樣的定位?
麥記近期最錯的就是又搵曾志偉做推廣,喂,睇睇好喎,香港電視一役後,曾志偉、陳伯祥已成了陳腐、擦鞋、低俗的象徵,當時找曾志偉推廣老麥大富翁,大概是看中他的「超級無敵獎門人」夠入屋,當這個節目跟May姐鷄汁一樣,成了品牌負資產,此時應該大刀閣斧捨棄這個廣告,除非老麥消費對象真是看掌門人的公公婆婆。
我覺得麥記發展策略和marketing似書本上的MBA case study,不過港區營運業務不用公開P&L,公眾無從評判這是成功版或失敗版,但如果大家的心態是「嘆咖啡」、「食大家樂」、「捱麥記」, 麥記明顯成了快餐選擇中的最底層。
麥記的業務模式一向是十分依重地產覇權,只要舖好網絡,基本上那些食物公式化到任何人整也不會有差異,最重要是搞掂舖位,把相同的產品在全城遍地開花。面對租金不斷上升,香港麥記阿頭同時走兩條路,一條是嘗試高檔化,開Mc Café,事實證明唔成功,跟住走另一條路線,開24小時,企圖用時間換收入,理論是舖租24小時都交咁多,開多一更賺盡佢,於是衍生出麥飯卷和麥趣飯。恕我主觀,呢招一樣唔成功,老麥的產品成功之處是公式化,搞差異化的麥飯卷,大家貪新鮮吃一兩次,但靠推出麥趣飯做旺飯市,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講真,晚飯去茶記、煲仔飯都叫做熱熱鬧鬧,唔去茶記去麥記,最主要是四十蚊與廿蚊的差異,而不是為了食飯。最慘是走高檔路線的Mc Café和收容所一樣的24小時模式在同一時空並行,自相矛盾都不得了。
麥記的宣傳方法十分老式,每次新官上場,PR都會找安排一堆由低做起,細細個就食麥記的官樣訪問給那位新官,我這個好事之徒就可以一窺他們每次換CEO後經營策略之改變,為何會搞出自相矛盾的marketing。08年來自台灣的一姐接任收賄罪成的劉士盛,一上任就sell cheap,可能因為當時剛剛經歷金融海嘯,加上台灣儉樸的文化和香港揮金如土的風氣相差太遠,一姐上場就玩買一送一,搞一蚊包超值大優惠,目標是做「超值一哥」,我以一個路人甲的身份觀察,「捱麥記」這個定位,就是這位唔熟水土的台灣一姐埋下的。 麥記一直是很平民化的地方,因為消費低廉,是學生放學後吹水的好地方,但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開宗名義買一送一、一蚊包這些橋,在香港主要是吸引上了年紀的公公婆婆。價錢呢樣嘢,減咗就加唔番,加上Big Mac指數是全球非正式經濟指數之一,麥記漢保包加價,隨時會上A1。相反,茶記每年都加幅,太興、翠華的價錢透過不斷更新餐牌,加幅驚人,但人家定位是高檔茶餐廳,你吹佢唔賬!
價錢減咗,就只能求量,所以台灣一姐搞出了麥密送一招。講到叫外賣,翠華是做商務客,即是大班人OT、開會、對文件,「復仇式落單」,加上翠華花款多,所有人都會找到想吃的東西,麥密送我從來沒有光顧過,我想是做睇波客吧?到底成本效益有幾大,令我有點存疑。開拓晚市,整埋麥記飯這一招,都是求量不求價的結果,但其實day one開始,人加你減,就已經是不歸路。
到了2012年,又見另一個一姐上場,土生土長一哥入了獄,女一姐又玩過,這次PR扭出「首個土生土長女一姐」這條line,記者又照寫,做了一堆訪問。這次阿姐想扭轉局勢,做番high 少少,提出首間獨立於麥當勞的概念店,提供獨家拉花咖啡。唉,其實由Mc Café 誕生時,不敢自行承擔租金開始,這個概念已告失敗,世上豈有不吃草的馬兒?寫計劃書時,當然假設兩者可分擔租金,但當一邊賣廿蚊有嘢飲,有嘢食,另一邊貴一倍,又居然要同麥記顧客爭位坐時,自然會選擇較平的一方。Mc Café的咖啡其實不差,起碼比Pret A Manger好,路過見Mc Café在IFC一期有間獨立舖在裝修中,但這個brand和麥當勞一開始已太混淆,現在要自闖一條新路比一個新名字更難。
同一天空下,美心的飲食王國無孔不入,亦做得有聲有色,這就有一個深層次的問題,美式走馬燈CEO經營方法,在香港這個本土優勢根深柢固的地方,未必一定比家族式經營有效。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邪惡line to take

基真小學女生墮樓,學校延誤報警一事,那位年輕的校長震騰騰地應對記者質詢,重覆「按既定程序通知聖約翰救傷隊」這條line to take,在這個上樑不正下樑歪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好像忘記了在真理、是非、人命面前,講的是常識、同理心、正義感、勇氣等等,而不是想着用甚麼辦法含混過去。

在公關術語中,line to take是指有重要事情發生時,為了讓機構上下有一個統一口徑,公關負責人連同管理層會商議一個說法,所謂度條line,以應付記者的提問,以免愈說愈亂,露出馬腳。通常這個答案不會是事情的全部,但絕對不可以是大話,否則大話冚大話,誠信蕩然無存。女生墮樓,事件真相有待查明,但從校長戰戰兢兢地唸稿,好明顯「按既定程序通知聖約翰救傷隊」就是佢條line。為人師表,還要是校長,看見女生倒臥血泊應該怎樣做,此文不作討論,但這樣蒼白無力,當世人白痴的line to take大行其道,連小學也沾染上這股邪風,源頭又是來自689。

公關,公共關係也,雙方立場不同時,希望透過溝通、遊說收窄分歧,求同存異, 此乃公關的作用;為企業或個人彌補過失後的形象,爭取公眾同情或諒解,則是危機公關的範疇,但若代表的一方,有錯不認,或理虧在先仍強詞奪理,則只會變成拙劣的掩飾,好像老女人面上的批盪,愈塗愈難看。有些被證監會飭令停牌的上市公司,也誤以為危機公關可以幫到手,老友,你檔嘢犯法,甚至可能做假數,搵咗律師先講啦!

不少人說,現屆政府的公關做得好差,對於這個說法我也有保留,689沒有認受性,這個外號已說明一切,加上其人全無管治邏輯,倒行逆施,本着與民為敵的心,根本任何公關都幫不到手,他的管治精神就是against people,從來不打算跟反對他的市民溝通,無論寫網址,搞造馬諮詢會,也不過是自high活動,做完show剪輯一堆報紙,在現今傳媒自閹的情況下,可能有七、八成的報道是中性偏好的,至於代表民情的《蘋果日報》,一句敵對勢力作對,便可應付過去。於是他那些錄音機一樣的line to take,雖然是大話連篇,不斷犯駁,但卻又次次過關,形成了一股很差的社會風氣。就算這位基真小學校長的藉口爛到無比又如何?既然其他人講大話也沒有甚麼後果,自然人人仿傚,重複講一堆沒有人信的廢話,打發記者,電視機前面的觀眾駡聲四氣,卻又吹佢唔賬。

好像689,你說他勾結黑勢力,他說他依法治港;你駡他黑箱作業,扼殺創意,他說一籃子因素,行政會議保密;你掉他路姆西,他九唔搭八說香港人有創意;你說他撕裂香港,選擇性執法,他說施政有階段性成果,不會自滿;你說香港不斷倒退,他說香港要做萬能插蘇。每一句都那麼荒謬,又每一句都過到骨。

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如果答非所問,記者也不會死纏爛打,但主席要承受的後果是芬佬當他思覺失調,不會買他的股票,在香港這個畸形政制下,邪惡line to take 可以不斷loop,因為我們沒有任何方法令當事人自食惡果,當有人谷爆而掉路姆西時,又有人維穩使出「粗口教壞細路」那招舊橋。最教壞細路其實是,有學童死了,但校長跟路姆西一樣,拿出line to take做擋箭牌,而不是老老實實地承認處理失當。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克羅地亞完結篇 ─ 薩格勒布

旅行回來兩個月,終於到了遊記的完結篇。克羅地亞之旅Zagreb是最後一站,很多網友都把Zagreb說得一文不值,或乾脆說只是一個過境城市,因此我沒有預留太多時間在Zagreb,從十六湖遊覽完後,當日一點左右坐巴士往Zagreb,大約三、四點到達,之前兩次坐巴士,都是從總站出發,所以很準時,十六湖這一站是中途站,所以有心理準備巴士會遲一點到,結果一如所料,大約遲了大半小時,沒有辦法,大佬,這裏不是日本或者德國,很難要求巴士班次準時。
到達Zagreb後,我對這個城市的印象居然很好,Zagreb假假地都是首都,所以街道很寬闊整潔,曾經受高壓鐵幕管治的城市,少不免有一種滄桑感,走在Zagreb的街道上,雖然沒有巴黎路上五光十色,奢華瑰麗的的名店,也不是羅馬那種令全世界旅客慕名而來的歷史名城,但街上的建築物都充滿氣派,我們入往的Regent Esplanade Zagreb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從巴士站下車後,第一件事就是坐車到酒店,Regent Esplanade是此行又平又靚的酒店選擇,每晚收費只是港幣1300,酒店格局是奢華瑰麗的老式氣派,水晶燈、雲石大堂,concierge一把年紀但彬彬有禮的職員,讓旅客倍感尊貴,好像香港的半島酒店,代表着一種失傳的優雅。因為這間酒店令人喜出望外,我對遊覽Zagreb的興趣馬上大大提高。不過check in之後,再吃點東西已差不多五點,明天早上往羅馬的飛機航班是七班多,剩下的時間真的不多。也許旅遊樂趣正是如此,雖然參考過無數書籍和網址,但親身體驗一個地方,每個人的感受和經歷也不同。
Zagreb城市面積很小,Regent Esplanade在下城區,我們沿路往上城區出發,首先到了耶拉齊查廣場,居中的雕塑正是克羅地亞的民族英雄耶拉齊查。究竟東歐感覺是甚麼,有時很難用詞語去表達,我想是古老的電車和那些銅像合併而來的滄桑氣氛吧。我們趁着日落前在上城區周圍亂闖,趕快到主要的景點拍照,至於博物館或教堂,就沒有時間進去細看了。

Zagreb是一個挺適合散步的地方,我們在上城區兩條佈滿Café和小店的街道閒逛 (這兩條主要街道叫拉迪切瓦街和塔克拉齊切瓦街),也買了一些紀念品,旅遊書上最經典的照片就是聖馬可教堂那個富童話色彩的馬賽克屋頂,為了貫徹我打卡故我在的港女風格,兜兜轉轉我都希望可以找到聖馬可大教堂,後來在咖啡館前捉着一個克羅地亞的女士問路,那位女士就很好心地請我們跟着她走,沿路還熱心地介紹其他博物館,叫我們有空去參觀。原來聖馬可教堂和其他景點總督宮、國會大樓都坐落在同一個廣場上,沿路下山又會遇到另一個景點石門,於是我們用了兩個小時左右,就大致看過Zagreb的景點。如果不是趕時間, 第二天的早上也可到掟煲博物館或者天真藝術博物館看看。

完結了克羅地亞之旅後,我們便飛羅馬,由於我們以前去過羅馬,因此三天行程,計劃比較鬆散,感覺可記的事情不多,我們此行住在西班牙廣場附近,許願泉就在十五分鐘步程內,因此我又帶了龍貓去影相,亦重訪了梵蒂岡,附上照片和各位分享。